返回
第747章 市场换技术?梨树上长不出桃来
首页
更新于 2024-12-07 18:42
      A+ A-
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
    第747章 市场换技术?梨树上长不出桃来
    王崇古对矛盾说是极为推崇的,虽然他本人是个威权崇拜者,但他希望能够在官厂建立一整套自下而上的监察体系,矛与盾总是在反复不断的冲突之中,才能冲和,旧的矛盾解决,新的矛盾就会诞生,只指望自上而下的英明,不能长远。
    但在第一次探索,以失败告终。
    王崇古的神情有些落寞,这场失败对王崇古的打击很大很大,他在制度探索中表现出了保守的一面,选的人,都是厂里的老人,官厂里三万多的匠人,也不是凭空起高楼,而是一点点聚集起来的,今天四十万丁口聚集的庞大产业,最开始的时候,是一片空地。
    在最后的最后,他给了这七十四名组织赌博者二十银,权当安家,毕竟还没有出厂结账,算是犯罪未遂,否则官司打到顺天府衙门,朝中又要闹出一些风波。
    “有的时候,人走着走着就会分道扬镳。”朱翊钧走了上去,他本来是来看热闹的,但没有看到热闹,反而看到了制度探索过程中的双输,王崇古的制度探索失败了,匠人们被驱逐出了官厂。
    官厂的劳动报酬不算太高,但孩子能读官厂的三级学堂,这个福利,却是人间少有。
    朱翊钧能做的事情不多,他只能宽慰,即便是大光明教一再将皇帝渲染成为智慧的化身,即便是大明皇帝这个身份本身就有天命所归的神性,但朱翊钧从来不把自己当做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的神。
    官厂的制度探索,他倒是有些办法,可他若是横加干涉,反而适得其反,在探索路上,很多的经验都是血淋淋的教训,没有经历,日后仍然会反复。
    前进的路上,每一个坑都躲不过。
    “黄公子。”王崇古一看陛下这打扮,就知道陛下又在玩角色扮演,陛下玩了这么多年,也不嫌累,毛呢官厂谁不认识你的皇帝一样。
    朱翊钧挥了挥手,笑着说道:“走走吧。”
    “阶级论里有一句断言,我起初不认同元辅的决断,元辅说,阶级是社会地位、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总称,一定会有背叛阶级的个体,但绝对没有背叛阶级的集体。”王崇古总结起了自己失败的经验。
    王崇古觉得这段话说的太过于决断了,怎么可能只有个体背叛,但实践却把一桶冰水兜头浇到了王崇古的头上。
    王崇古叹了口气说道:“我给了工会这些大把头权力,其实就给了他们更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,工会的大把头们,脱离了原来的匠人阶级,成为了压迫匠人的压迫者,即便是工会里有几个人不愿意同流合污,但大多数,都觉得自己尊贵了起来。”
    “他们做了什么?”朱翊钧看着官厂里进进出出的匠人们,左看看右看看,一脸好奇的四处观望,一边和王崇古沟通。
    王崇古摇头说道:“这些遴选出来的大把头,第一天还信誓旦旦的跟我保证,说一定会兢兢业业、任劳任怨的做好自己的事儿,第三天,这些大把头就开始偷懒了,大把头也是要做工的。”
    “我看到了,他们就像是那些乡贤缙绅,甩着看不到的鞭子,抽打着匠人们,把本该属于他们的活儿让别人干了,这个鞭子,是我给他们的,因为在匠人眼里,这些大把头们,就是我这个总办的亲信,普通匠人开罪不得。”
    “第七天开始,这些大把头,完全不干活了,到了第二十天的时候,这些大把头,开始在厂里拉帮结派,人嘛,哪里都会这样,但他们做的尤其过分了些。”
    “很奇怪,真的很奇怪,他们以前不这样的。”
    其实一点都不奇怪,大明把这个讨论的非常清楚,就是典型的权力异化,当人得到权力的时候,就会权力所影响。
    王崇古说的非常详细,这些入了工会的大把头们,不仅仅在工会内拉帮结派,还在工会外拉帮结派,任何不加入他们这个小集体的,都会被排挤,除了排挤之外,就会安排更重的活儿去为难,很快官厂内的人,都加入了各个山头之中。
    生产效率开始下降,虽然只有一点点,但让王崇古担忧的是,他感受到了匠人们的怨气和彼此的敌视。
    本来官厂高度封闭的生产模式,而且很高的福利,匠人们都比较平和,可这工会一出,立刻没有了过往的平和,吵闹开始了,而且争论不休。
    到了这个时候,王崇古就开始后悔了。
    “后来呢?”朱翊钧驻足,看着匠人们拉动刚刚清洗好的毛呢,塞进了一个手摇的圆筒里,然后有些板结的毛呢,这头进,那头出,肉眼可见的蓬松了起来。
    大明皇帝觉得非常神奇,更加神奇的是,另外一边,有个铁马驱动的圆筒,在做着同样的工作。
    随着铁马的产量增加,一些重复性很高的工作,都在用机械尝试代替。
    “后来,这些大把头开始收月例银了。”王崇古面色痛苦的说道:“他们之前真的不这样,但自从成了工会的大把头,有了这么一层身份后,就变了,他们要求每个人都要缴纳一钱的月例银。”
    “这是我的错,我错误的高估了官厂的整体情况。”
    王崇古知道自己犯了一厢情愿的错,官厂读书的匠人并不算多,读书明理,最起码的人人都是大明的一块砖,没有谁比谁尊贵,就这一点,就没有广泛认同。
    其实在匠人眼里,陛下就是大东家,王崇古就是大掌柜,他们就是皇帝的家奴,是陛下收留了走投无路的他们,给了他们营生,让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们能够活下去,而且是体面的活下去。
    这种想法非常的普遍。
    君权和臣权的冲突,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,在大明,绝大多数的臣子,都是读书人,他们甚至有些嚣张到无视皇权的地步,而且王崇古本身就是个僭越之臣。
    他低估了大明等级森严这四个字的可怕影响,他询问过一些被压迫、被逼着缴纳月例钱的匠人,这些匠人不敢表达一点的怨言,即便是愤怒已经充斥了眼底,因为在他们看来,这是理所当然的。
    没有皇帝、次辅弄这个厂子,他们这些匠人何去何从?陛下、次辅要他们一点钱罢了。
    大多数缴纳月例银的匠人们,心里就一个想法,那就是这钱最后都给了王次辅,甚至是皇帝。
    熟读生产图说,劳动价值论的王崇古,深切的知道,劳动是有价值的,劳动获得劳动报酬,劳动报酬获得经济地位,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,所以,劳动使人自由。
    没有劳动,就没有自由。
    匠人心中有枷锁,来自陛下次辅的恩情、来自嗷嗷待哺的孩子、来自妻子脸上的笑容,匠人身上的枷锁越重,他们就越不敢反抗,哪怕是面对本来和他们一样的匠人,也不敢升起反抗的心思。
    儒以文乱法,武以侠犯禁,得读书才能清楚,自己得到的一切,不是皇帝的恩情,是自己努力的回报,因为刚刚废除贱奴籍的大明,并没有劳动价值论的共识。
    除了普遍没有读书之外,就是官厂的物质还没有丰富到一定程度。
    “最少也要毛呢官厂全都变成了机械工坊,才有这个基础,臣把这个事儿,想的太简单了,陛下,臣的错。”王崇古说明了工会的另外一个条件,除了普遍教育之外,就是物质基础。
    生产力进一步提高,利润增加,匠人们获得更加丰厚的劳动报酬,才能完成工会制度的建设。
    即便是在大明官厂里,依旧有溺女婴、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重男轻女的普遍共识,因为匠人们手中的资财,并不足以让他们认同,生男生女都一样,一个典型的例子,刘七娘领养的是个男孩。
    要改变人们的普遍共识,需要物质足够的丰富,不用为生计奔波,才有可能获得根本性的改变。
    “王次辅要放弃了吗?”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,经历了这次失败,王崇古会不会放弃这个想法。
    王崇古非常坚定的说道:“不会!陛下,这是官厂的最重要的一步探索!”
    “获得足够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,必然要给予政治地位,这是斗争卷的总纲常,如果不给予工匠符合他们身份的政治地位,官厂必然失败,这条路走不长,走不远,甚至臣死了,官厂就得散架了。”
    王崇古有焦虑,他十分迫切的希望给人间留下点什么,人越老不是越怕死,而是越怕自己活的没有任何意义,他的焦虑,就是害怕官厂失败,所以才会做出尝试和探索。
    “王次辅才七十岁,正是闯荡的年纪!”朱翊钧再次鼓励王崇古探索,这是官厂规模不断扩大,必须要面临的考验,跨过去不代表一马平川,有新的矛盾在等着,可得跨过去,才能面对那些新的矛盾。
    “周良寅是晋党来着?”朱翊钧忽然开口问道。
    王崇古俯首说道:“是,隆庆五年时候,他拜高拱为座师。”
    “他在山西的清汰,试点成功了。”朱翊钧告诉王崇古一个好消息。
    天下事儿,哪有那么轻轻松松的成功。
    走了十年的路,周良寅辛辛苦苦垦荒,终于得到了皇帝的原谅,换到一个机会,一上任,就在大同府广灵县精简、裁撤地方臃肿衙门,周良寅碰了满头的包,以失败收场。
    “他成功了?”王崇古不敢置信的问道。
    “啧啧,咱听说的时候,也是和王次辅一样惊讶,广灵县,十万人的县,养了三千的官吏,万历十年,他刚一上任,就开始裁撤,但没人干活,衙门差点停摆,只能把人找回来,这一次,还是广灵!裁撤掉一大半,现在只有不到600人了。”朱翊钧说起了周良寅的成功。
    周良寅自己都要放弃了,是广灵县本地的乡贤缙绅跑到大同府找周良寅请愿,一连闹了六七次,周良寅只能勉为其难的答应了。
    当时周良寅上奏要在广灵县大刀阔斧的裁撤,完全是因为到了不裁不行的地步。
    在事情出现反复时,周良寅意识到事不可为,果断放弃,那时候他刚刚获得皇帝的原谅,不愿意犯下更大的错误,招致皇帝对他的不信任,尤其是对他能力的怀疑。
    但很快,当地乡贤缙绅发现,广灵县书吏衙役的规模,已经不受他们控制的膨胀了起来,而本来受制于乡贤缙绅的衙蠧们,很快就因为规模的扩大脱离了乡贤缙绅的控制。
    人一旦羽翼丰满,就绝不甘心屈居于人下,衙蠧们在短短一年时间就从1078人增加到了两千余人,无数穷民苦力投奔到了这些衙蠧名下,衙蠧们巧立名目、催逼税科、自立规条、擅抽课钱。
    苛捐杂税,都收到了他们这些老爷的头上,乡贤缙绅求到了周良寅身上,本来的抗拒变成了配合,广灵县的清汰顺利进行,从三千余人降低到了不到六百。“周良寅在整个山西开始了清汰,朕希望他能成,虽然这件事不太好办,但事在人为。”朱翊钧对周良寅清汰仍然持有比较悲观的态度,广灵县比较特殊,其他地方不见得能成,但广灵县也是所有人都不看好他,偏偏周良寅就是做成了。
    “这东西是什么?”朱翊钧盯着那台滚筒式的机器,看了许久了。
    王崇古笑着说道:“羊毛清洗虽然能洗去大部分的污渍,但仍然有点脏,而且有的时候,原料堆积和运输,都会让羊毛变得板结,就像是弹一样,需要先把弹的松软才能填充。”
    “这个时候,就需要用到这个东西了,最开始是完全手工的,把毛丛撕开,用木棒敲打、弓弦弹松,都是办法。”
    “后来匠人们就发明了这个东西,加快了生产速度。”
    皇帝关心的机械,官厂学名叫开松机,而匠人们把它叫做弹机,快速旋转的滚筒上带有勾刺,将板结的、羊毛勾下来,快速旋转,将毛上剩下的一些污渍甩出去,让板结的原料变得蓬松,方便加工。
    毛呢厂有无数这样的小发明,其目的,都是为了加快羊毛变成毛呢。
    “挺好的。”朱翊钧没有靠近,他去看热闹,恐怕会影响匠人们的生产,他就远远的看了一会儿,选择了继续巡视。
    朱翊钧一边走一边跟王崇古闲聊,刘七娘领养的那个男孩,被亲生母亲给接了回去,刘七娘再次变成了孤身一人。
    刘七娘是在养济院领养的孩子,乳名叫郑三,他的父亲是个赌鬼,赌钱赌的很大,而且死不悔改,把家产赌光了,就把妻儿老小都给赌出去了。
    郑三的母亲在被卖掉之前,翻墙而走,逃回了娘家,一直在娘家躲着,京师是首善之地,破门而入抢人,那是不给顺天府衙门面子,一直躲到了朝廷废除了贱奴籍。
    郑三母亲当初走的时候,带不走四岁大的孩子,郑三被父亲卖掉,这么大的孩子,也卖不出钱来,郑三命不好,刚被卖出,就生了场大病,赌坊觉得赔钱,就扔到了养济院门前,让他自生自灭了。
    也是这郑三命硬,硬生生的挺了过来,才被刘七娘领养。
    这郑三母亲身上背的贱奴籍被朝廷废了之后,就一直寻找孩子,功夫不负有心人,历经一年三个月,终于找到了孩子的下落,刘七娘不忍心骨肉分离,就把孩子还给了亲生母亲。
    “刘七娘那个脾气,八成不会再领养一个。”王崇古倒是有些感慨的说道,刘七娘赚的钱也不少,真到老了,手里攒的那些银子,足够聘个人照顾了。
    “这泰西来的使者,说费利佩二世想用市场换技术。”朱翊钧说起了泰西使者提出的要求,询问王崇古的意见。
    王崇古面色古怪的说道:“陛下,市场换不到技术,费利佩有点一厢情愿了。”
    “额?换不到?王次辅为何这般说?”朱翊钧一愣,询问其中深意。
    王崇古十分肯定的说道:“陛下以前练字的时候,是靠一笔一划的积累,不是靠临摹,这技术不是临摹就能临摹的到的,能学个神似已经了不得了,但没有骨。”
    王崇古以练字作为比喻,告诉大明皇帝,市场化换技术看起来容易,但实践起来,基本不会成功。
    王崇古思考了片刻继续说道:“这老师傅还知道藏私呢,况且大明和泰西文字语言不通,这把大明总结的经验,翻译成拉丁文,这个过程,本身就有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,毕竟从事翻译的人,不见得懂那些行话究竟何意。”
    “好,哪怕是咱们不藏私,真的把这些翻译过去,他们照猫画虎,就能成功了吗?淮南为橘淮北为枳,他们画出来的指不定是什么样,梨树上长不出桃来。”
    黎牙实从来不翻译蒸汽机相关的内容,因为他很清楚,就是翻译过去,也是没人看得懂的天书,没有那个广泛的基础,根本就无法完成建设。
    王崇古不认为泰西人能够照葫芦画瓢复刻大明技术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
    “好,即便是咱们大明不藏私,他们画的也很像,但还有一个问题,泰西产的布,就一定卖的过大明的布吗?如果卖不过,前期一切的投入,都是浪费。”王崇古谈到了市场换技术的最大考验,市场检验。
    克服了种种困难,技术一步步的努力去攻克,终于完成了规模生产,就要和产业更加成熟、成本更低的生产地,一起接受市场的检验,这对已经处于商品劣势的地区,是最大的困难。
    占据了商品优势的地区,只需要稍微降低一些价格,就能让后来者所有的投入,血本无归。
    血淋淋的利益之争,没有任何的温情可言,商贸上的竞争,从来没有对方心善的可能。
    “额…”朱翊钧站在机械工坊门前,在铁马的咆哮声中,愣了很久才问道:“市场换技术,真的没有可能成功吗?”
    “从商贸的角度来看,成功的可能基本为零。”王崇古没有断言,这天下事,没有那么绝对。
    但从技术源头、技术本地化和市场检验三个角度去考量,市场换技术,是镜中水中月,真的那么做,结果通常都是失去了市场,也无法本国的技术建设。
    路,都是自己一步步的走过来的。
    “次辅所言有理,谨受教。”朱翊钧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后,颇为郑重的说道。
    朱翊钧在毛呢厂逛了很久,他偶尔会叫住一些不是很忙的工匠,聊一聊厂里的事儿,逛了快一个时辰,大明皇帝才结束了这次的视察,坐车离开了毛呢官厂。
    和工匠聊天的过程,朱翊钧了解到了大明工匠对读书识字的抵触,匠人们总觉得完全没有必要,他们的人生已经是一眼望到头,就是个厂里干活的匠人,读书识字,完全是浪费时间,王次辅逼着工匠们读书,是多此一举,有这个功夫,不如培养孩子。
    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后,继续批阅着奏疏,有御史言官弹劾王崇古了,官厂工会闹出来的幺蛾子事,显然已经被御史们听闻,参了王崇古一本,有没有用,参了再说。
    [事已处置得当,不必再参。]朱翊钧朱批了这本奏疏。
    “额…这南洋的风俗,真的是让朕费解。”朱翊钧看了王家屏的奏疏,面色极为古怪,最近南洋有一股很奇怪的妖风,朱翊钧真的很难理解这些南洋土著的精神状态。
    南洋最近流行起了一股攀比妻子的风气,这种攀比是比谁的妻子更美,而攀比的标准,更是离谱,就是比谁的妻子勾引到的大明人多。
    王家屏说:若夷人有妻与我中国人通好者,则必置酒饭同饮坐寝,其夫恬不为怪,对四邻曰:我妻美,为中国人喜爱。
    朱翊钧瞠目结舌,还以为自己读书读得少,理解错了其中意思,但他看完了王家屏的奏疏,才知道这种风气的离谱程度。
    南洋夷人,会让自己的妻子去港口,招揽生意,一旦被大明商贾、水手看中,就会引到家中,而夷人会置办酒饭招待,除了对饮之外,还会安排自己的妻子侍寝,等到大明人离开后,夷人就对四邻说,我的妻子很美,特别受大明人喜欢。
    而且还要在门前放一块石头,来记录人数,谁家的门前堆得石头越多,则越证明,其妻子受到欢迎。
    “额,臣也不能理解。”冯保也看过这本奏疏,极为震撼,按着大明律,抓奸抓双,抓到了打死,都是咎由自取,唐志翰被刘氏给阴了,差点被打死。
    可是这南洋,要置办酒菜招待,还要看着妻子侍寝,还要四处显摆,着实是古怪至极。
    “王家屏说,主要是把大明人伺候好了,会得到些财物。”朱翊钧叹为观止的说道。
    大明人是要付钱的,要是不付钱,会被纠缠,大多数在港口就已经谈好了价格,瓷器、陶器、铁器、布、色绢、金银、铜钱、玻璃珠、雨伞诸如此类,都可以用于支付,而且这些东西,在南洋夷人手里,能换到很多的货物。
    因为这事也死过人,但大明人凶得很,若是商贾、水手无缘无故失踪,总督府的牙兵,真的会挨家挨户的寻找,勒索、杀害大明人,都会就地处斩或者集中沉海,次数多了,围绕着港口,形成了古怪的产业。
    如果妻子怀了大明人的孩子,就会把门前的石块,堆积起来,会把孩子生下来,并且养大。
    按照当地人的说法,是生下的孩子不容易夭折,而且还聪明,这个从种族延续的角度而言,倒是有些依据的,因为夷人都是部落,来往不便,长期封闭,难免会有近亲,孩子真的天生畸形,而且容易夭折。
    《国语》有云:男女同姓,其生不蕃。
    王家屏之所以上奏言此事,是因为很多下南洋做生意的水手,到了地方都会带回些女子来,这女子是否准入大明,王家屏请示皇帝陛下。
    “若有子嗣,子嗣准入。”朱翊钧斟酌了下,循了之前执行了很久的旧例。
    母亲是夷人,丈夫是大明人,孩子是大明人,母亲仍然是夷人;若是父母都是夷人,出生在大明,则仍是夷人;
    “陛下,战报,前线战报!”一个缇骑风风火火的跑进了通和宫御书房,将朝鲜前线战报送到了御前。
    朱翊钧猛的站了起来,他注意到,不是捷报。
    “仁川登陆失败。”朱翊钧眼前一黑,稳定了下情绪,打开了火漆,将战报认真的读了一遍,才松了口气。
    大明水师在仁川发动了登陆作战,没有成功,没能成功的原因倒是特别简单,发动登陆那天,老天爷不给面子,下了瓢泼大雨,只能退回了义州和山东蓬莱。
    “朕还以为打败仗了呢,再准备准备,下次再登陆就是。”朱翊钧坐定,做出了指示。
    胜败乃是兵家常事,这次不行,就下次再来。
    (本章完)

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